武漢這14所大學美食,10塊錢餵飽你的青春

發佈時間: 更新時間:

我吃的最多的是學校后街的小餐館,這些小餐館,不出十來平,老闆熱情,見人招呼裡頭坐,店裡有抽不乾淨的油煙,熱熱鬧鬧的咀嚼聲,和俗氣的寫滿祝福或喪氣話的小卡片,20塊錢管飽,30塊錢富饒。

我們知道這些餐館多是用的地溝油,可我們年輕的味蕾並不拒絕。它像滿得要溢位的荷爾蒙,油滋滋,亮晶晶,夾著些慾望,反正不乾不淨,吃了不生病。況且油鹽醬醋樣樣充足,重口撲鼻香,物美價廉,我們都愛。

當然了,食堂的性冷淡飯菜,以及深夜從圖書館回來,阿姨澆上比白天量足的滾燙餛鈍也常常憶起。青春裡的食物總是有些相似,不同的可能是我喜歡哈爾濱餃子館,但從不去愛情麻辣燙。

武漢大學

初入武大,【湖濱食堂】,是最常去的。我是浙江人,在湖濱一樓吃過熱乾麵,又鹹又幹,決定這四年徹底與它決裂。二樓,右邊是點菜區,新疆大盤雞、汽水必點,大口吃肉,小瓶抿汽水,爽快。最左邊,我記得一道江湖名菜:黑木耳火腿炒雞蛋,比較內涵,後來那兒拆了。

更神的是桂圓食堂,從2012年開始就推出各路黑暗料理,蘋果炒西瓜,西瓜炒妙脆角,每次心情不爽就去吃那些搞笑的食物。

校外,【八一路冷鍋魚】便宜好吃。躲在珞獅路的一個小巷子裡, 38一位。可以點魚鍋或雞鍋,魚和雞都很入味,先上一鍋,吃完可以加魚,加蔬菜,很隨意。店主說二十年後這家店就沒了,在它消失前得再回來拜拜。

華師傳媒學院

學校對面一 街左手邊中間那家【豬肝麵】絕對能上榜。一進去先夾四碟小菜,酸蘿蔔開胃、藕丁爽口、土豆絲酸辣,再來碗瘦肉豬肝麵。胡椒量很足,越吃越覺得辛口。瘦肉嫩,豬肝也不老,雞蛋總是溏心的,我喜歡把雞蛋壓在碗底,最後吃的時候多半都熟了,只有正中間還有一點溏心,甜甜的,很是解辣。

旁邊的【好味鴨脖】,是我熬夜提神必備。鴨心是一定要買的,鴨脖來一根,翅尖也要,最後是海帶扣和土豆。鴨腸經常把我辣哭但仍愛不釋口。提著一袋的好味,一路走回寢室,我都能夠想到袋子裡的翅尖和鴨脖在豆角的汁水裡碰撞與侵染。我常常跟她們開玩笑,你們吃過土嗎?來,吃口鴨肝,讓你感受來自大自然的味道。無奈並沒有人和我一樣喜歡吃鴨肝。

湖北大學知行學院

后街最貴但好吃的華人煲仔飯,20多塊錢,是我的療傷聖地,米糯碗大,對於我這種在家一次能吃三碗飯的人,是福祉。偶爾也去新食堂,因為在冬天總會推出30來塊的雞肉、牛肉火鍋,看著獨自吃飯的單身狗垂涎欲滴的樣子,覺得挺有意思。

但最喜歡的是【湘味王】。有十幾種葷菜可以選種,我一般選每日更新的時蔬,搭配香麻過癮的燻鵝片,和深得我心的五花肉。菜量足,一大碗不夠還能加,是少數能讓我吃飽還能感受到下館子樂趣的地方。直到現在,在有些餓的深夜,我常常會想起諶家嘰的那一碗湖南飯。

華中農業大學

懷念桃園自助餐吃到飽,只要十塊錢就能吃到椒鹽裡脊、糖醋排骨、基圍蝦、炸牛柳、烤肉串、爆豬肝,對於那時不太富裕的我們是打牙祭的最好機會。有時碰巧和對面姑娘用微信聊了半小時後,就手牽手逛校園去了。若沒碰到,拍拍肚子就炸金花去了。

武漢音樂學院

武音花堤街上有家日料店叫【藤吉郎料理】。有次男朋友從他的學校來武音找我,糾結中午吃什麼的時候,我說我帶你去吃藤吉郎的拉麵吧。濃濃的醇香,從舌尖到舌根傳遞著辣意,味道正宗。我倆對坐,一人一碗,日式門簾把室外隔絕,拉麵蒸騰出陣陣熱氣,隱約見到他心滿意足的笑,讓我覺得這碗麵很平實,又特別動人。這碗麵也成了我倆在花堤街上的最愛,他老遠來看我,我會帶他去吃麵;我去找他,也會打包一碗過去。

在花堤街上坡的拐角,有一家很老的【黑龍江餃子館】。大一時一個關係好的女生說帶我去吃那兒超好吃的打滷麵。那次店裡就我倆,還有兩碗打滷麵和餃子,打滷麵很香,她特別照顧我幫我調醬,當時也聊了很多,就是沒有聊過以後,也絕沒想不到四年後我們也沒了交集。

湖北大學

那四年沒有淘點點沒有餓了嘛,【同學酒家】是聚餐的不二之選。環境不好,服務不好,但人就是多,家常小館的味道和超級便宜的價格直擊學生黨內心。吃過4塊錢一盤的酸辣土豆絲,8塊錢的臘肉菜薹,過了15塊,老天,可以點一份大菜了。該怎麼形容它有多好吃,這麼說吧,魚香肉絲、宮爆雞丁這兩道菜現在不吃了,就是當年在那兒吃傷了。

畢業之後跟同學又去過去過兩次,並沒有記憶中的好感,不是味道變了,是舌頭變得挑剔。從周圍爭先恐後食客的臉上,看到了當年的樣子。

對於很多湖大學生來說,同學酒家不只是一個館子,它是一個地標:嘿,同學見。

中國地質大學

地大離VOX很近,經常看完演出就在【老五燒烤】宵夜,人均30,再喝點啤酒,聊個天,勁兒得不得了。那附近的大排檔也多,哪兒人少就往哪兒鑽,反正味道也都差不多,鹹香麻。

在學校,侏羅紀食堂一直營業到晚上11點(熄燈時間),餓了去那兒挺方便。不過不比隔壁華科的食堂,這裡品種不多,也就【小米姑娘】視窗的黑椒牛柳飯,有肉量足,夠我們男生嚯一嚯了。

華中科技大學

傳說華科有33個食堂,我還有十來個沒去過。百景園去的最多,品種很全,從冷盤到甜品都包了。桂花山藥清脆爽口,幽香馥郁。番茄牛腩,勾芡勾得很好,番茄味兒都滲透到湯裡了,哦,牛肉粒也大。

學一的【大盤雞】,在武漢高校是數一數二的水準。大塊的雞肉在滾燙的湯汁裡上下起伏,切成塊狀的土豆,一點點變粉。買大盤雞還送皮帶面,再在視窗買點嗨大的麻花,就是一個燜鍋了。經常寢室四個人,一人端著一大碗飯就開始大快朵頤。

湖北工業大學

印象最深的是,【荊州麻辣燙】一張大桌,中間一口大鍋,選好了自己的菜,就在那圓桌上蹲點等位置......別人起身了,趕緊一屁股坐下去。和一般打包帶走不同,十幾個不認識的人,圍著一口大鍋,涮菜吃!現在想想,多不衛生啊,那時候卻樂此不疲。

還有二號教學樓對面破平房裡的【油潑面】。環境粗陋,但是總忍不住想去吃。粗粗的手擀麵,過水八九成熟,撈到碗裡,佐料粗獷地灑進去,炒點肉絲鋪上,最後燒一點熱油淋上去,趁熱一拌,麵條油光水滑有嚼勁,醬香濃郁!太幸福了!

江漢大學

江大,是沌口的隔絕世界,只有一輛208通往市區。距離學校步行20分鐘的小【披薩店】只有兩張桌,餐品簡單:5種披薩,炸雞烤翅,和紅茶。老闆夫婦是臺灣人,那時愛和他們聊天,聽溫和嗲嗲的腔調,愛聊關於臺灣和武漢的區別,比如這裡超市買不到罐頭開瓶器,關於政治,比如當地人對臺獨的態度。後來老闆搬走,我也畢業了。

【胖叔獨一味砂鍋】開在南區文雅苑二樓,湯多汁濃,豆花嫩,攤位前總是黑壓壓一片人。胖叔人幽默憨厚,點餐的大嗓門都能惹人發笑,早早開起微博,曬出年輕時文藝範兒的照片,畢業的學生專程回來吃,他愛曬合影還爽快免單。後來生意太好,被同行排擠到五號門外,學生們特意找去,一年後才又搬回食堂原址。

湖北美術學院

在老美院時每天畫畫要吐了,好在從畫室出來,穿過雲架橋到糧道街有好多美食。中午常吃【桂林米粉】,三鮮粉配細粉,或者肚片兒粉和酸辣粉配圓粉,就上他家的藕餅炸,或者隔壁三塊錢的發糕,下午是絕對不餓的。

還特別喜歡一家叫【豐一】的溫馨食舍。美術聯考放成績那天偶然進去的,店主溫柔,店裡略擠,迴圈播放著蠟筆小新。一碗咖哩飯或者一盤意麵再來一碟小飛翅配一杯北海道抹茶,像在家中進行的溫馨慶祝餐。

當然現在不能不提趙師傅家的油餅包燒麥,脆脆的油餅包上軟糯的燒麥,簡直是一個漢味漢堡,,再來一碗牛肉粉,perfect!

武漢理工

馬房山校區東院西南門不遠處,有家【益食雞汁包】, 雞汁包煎好剛出鍋的時候,酥黃皮的小包,個個飽滿誘人,咬一口,還真可以嚐出雞汁的味道呢!配上皮蛋瘦肉粥,滿嘴都是滿足。後來改為賣各種蓋澆飯,品種多,分量足,米飯比學校的糙米好得多,有嚼勁也飽肚子,2010年左右關張了。

後來轉到了餘家頭校區,后街【東北菜館】的油淋茄子,是裹了麵粉油炸的,再和雞蛋,肉末,粉絲混炒,肥妹鮮香。另外她家的東北大卷,裡頭的燻肉味道正,卷的甜醬,彷彿簡裝的北京烤鴨。價格上豐儉由人,一元錢到五元錢。後來在美國讀博的日子,也常常回憶起在理工有樸實美味環繞的充盈日子。

華中師範大學

有一陣兒微博上有個很火的“豆漿妹妹”,長相清秀,磨豆嫻熟,就在我們學校東二食堂“五穀旺全營養豆漿”服務檯那兒,我就隔三差五跑去買豆漿。我一女漢子也不是為了看美女,而是....隔壁理工的男森也會來排隊拉!哈哈,講真,味道也沒太大差,湊個熱鬧玩玩兒。

另外,華師的后街似乎也比其他學校的后街有名些(害羞臉)。我常去【頂屋咖哩】,老闆是日本人,店裡整潔乾淨,人均20多塊錢就可以吃到美味的咖哩拌飯。旁邊的【阿拉伯餐廳】充滿異域風情,常常擠滿留學生。還有【陳陳家】的腸粉、菠蘿包,乾淨味美。【披薩王】裡不同口味的披薩會輪番做活動,非常造福學生啦。

吃完飯出來,抽一根便宜的煙,刁一罐冰鎮的可樂,單身的記起室友打包再帶走,有物件的,拉起手往左拐直走,到“炮樓"。而在去往這些方向的途中都能碰到從網咖出來,急著澆一碗蓋飯的白銀選手,和路邊啃骨頭的流浪狗。

如今每個大學的后街,路還是窄,燈依然昏。蒼蠅館子和略顯簡陋的食物仍負責餵飽年輕的胃,也附和熱鬧的靈魂。可能玻璃門內的人已不是我們,但和我們一樣,恰同學少年,都很賤。在每一個剛剛結束的夜晚,認真地想,明天,我們吃什麼?

參考資料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